helenjia.com
(一)国家发展阶段不同
在地球村、全球化分工的大格局中,欧美等国整体上属于消费国,中国属于典型的生产国(沙特等典型的资源国不在讨论范围),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投资者在财富理念和财富行为上也形成了相应的不同特点。
(二)产权制度差异
欧美人为什么不储蓄?公共选择理论大师布坎南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部分成因:“是产权保护而不是财富本身带来自由,而自由最终会带来财富的积累;只有私有产权的保护、法治环境和社会安全的完善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选择和退出权。”这句话放在私人财富领域,就能更好地理解储蓄差异问题了。在欧美,相对完善的产权制度(比如土地及私有房产的产权是无限期的,其所有者可以终身拥有并顺畅传承)对于私人财产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这就使得私人轻松拥有了一个可以对抗长期通货膨胀的工具。相对于此,中国的房屋产权是有70年上限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体会非常之深刻。这意味着大众对货币形势的财富心存疑虑,但又缺乏一个对抗长期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不安全感由此而来。在尚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之道以前,焦虑的国人只能把对财富数量的追求放在首位,未来的变化以后再说,现世的财富多多益善。
(三)社会福利体系特点不一
在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保护下,欧美人整体上“先富后老”,其“重消费低储蓄”的社会行为模式得到了保障。这样,其个体的财富管理目标就转向了一个与中国非常不一样的领域:退休后规划。无疑,这个目标是一个长期投资的概念。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与之相对的,退休保障却相对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投资者对于养老规划的需求,反而医疗、意外、财产损失等当下资金需求旺盛,故而对短期收益较为看重。
(四)投资理念有差距
设想一下,一个人利用20—60岁(大约40年)的现金流进行财富规划,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时间复利效应。欧美人通常以退休规划为目标,委托专业人士制定长期的财富管理方案。这也是在欧美的权益投资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机构而不是个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比国内,似乎很少把投资目标放在30、40年之后的,更多的是“只争朝夕”的繁忙景象。三两年之内没有看到较高的收益所得,便开始调整投资方式或者更换服务银行;羡慕权益市场的高收益水平,看到模模糊糊的机会便亲自上阵,追涨杀跌,最终往往以“炒股炒成股东”或者做为“韭菜”被收割为结局;喜欢听“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但总记不住“光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教训,乃致于类似泛亚、金凤凰、外汇平台等“庞氏骗局”事件层出不穷。这种投资理念上的巨大差别,使国内投资者陷入了一个非良性循环状态,即便各类投资方法和财富理念都有,但是往往缺乏对这些方法和理念的坚持,没有给到足够的验证时间便匆匆进行更换。投资者处于焦虑之中,总觉得财富管理的方式有问题。高净值客户整体的财富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切换,但在局部和数量上,大多数人群仍然在追逐更高的收益,期盼更好的产品。
【<<返回本专题】中外私人银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距? https://www.helenjia.com/item/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