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jia.com[warning]中外私人银行的区别在哪里?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困扰着很多理财师和CPB。[/warning]
(一)中外投资者和投资环境的差异
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境外私人银行(以欧美为代表)业务领域所提到的各类方法和理念。无论是量化模型、投行衍生、家族信托,还是价值投资、时间复利、市场反身性等,我们或具备条件,或熟练掌握。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总有一种隐隐的焦虑,觉得不够,似乎还缺些什么。另一方面,面对自己的私人银行客户和市场,我们经常会感到迷惑或困扰。忽而说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目标已转为财富安全和财富传承,忽而又说高净值客户很在意收益;忽而说我们的理财工具非常齐全,忽而又说我们的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各种观点,分开看自成一体,逻辑井然;放到一起,左右互博,似是而非。矛盾的背后,是中外投资者和投资环境的差异。作为理财师,我们怎么理解面前的财富市场和私行客户,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和价值?
(二)中外投资者差异对比
即便是从最直观的角度的上看,不同国家的百姓在投资上呈现出的差异都是非常明显的,这里不妨列举一二:
1、对待储蓄的态度
爱存钱,似乎已经是牢牢的贴在中国人身上的一张经典“标贴”了,国际货币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稳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15年中国储蓄率更高达51%,而同期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至于美国,则处于排名的另一端,超过62%的美国人从储蓄账户存款不足一千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根本没有储蓄账户,其整体居民储蓄率只有8%左右。
2、财富管理行为的理性程度
最近中国央行发布了一份题为《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年)》的报告,里面有一些比价有趣的数据,比如13.03%的人购买金融产品后,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13.88%的人表示不太理解。即有两成多的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购买理财产品后,10.18%的人根本不看产品合同,另有15.54%的人表示难以理解;调查中,约65%的人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不够,对基础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准确率只有约59%;61%的人认为要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国外虽没有同口径的数据,但这份调查报告很直接的呈现出了国内投资者财富管理基础理念比较缺乏的现状。
3、财富管理的风格
在中国的投资者身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标签---“散户”,数据显示,国内证券市场上,机构和散户的比例大体保持在1.4:8.6的水平,并贡献了市场约90%的成交量;其投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短线特征,两三年就算长线投资了;而欧美证券市场上,散户比例只有约11%,绝大部分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重在“稳”字,大多选择周期长(动则几十年)、风险可控、收益目标不高的稳健投资方式,且交由专家打理。
【<<返回本专题】中外私人银行的差距在哪? https://www.helenjia.com/item/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