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jia.com[warning]很多中资银行另辟蹊径,脱离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先做高端财富管理业务,但是成熟市场早已是杀成一片的红海,加上监管严格,中资私人银行很难真正做大做好。主要原因如下:[/warning]
(一)产品、服务内容不如国际成熟同业
因为是起步阶段,通常会选择熟悉的、易上手的、短期内容易出规模的业务先做,比如证券投资、保险、家族信托、移民等;但至于企业并购之类需要高度依赖投行专业的,或者买酒庄城堡之类需要深入社会关系的,相比之下就逊色不少(另外这些业务虽然能支持客户关系,但不直接产生经济利润,不做也是合理);
(二)投资顾问支持和系统支持严重不足,这跟资源投入有关,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大工程;
(三)形象不高,很难融入本地高端市场,加上一些中国客户处于财产隔离保密的心态、一些外资机构不负责任的追捧,国内客户资金出海之后,也会首选境外成熟大机构。
但是中资私人银行难道就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吗?并非如此,有些差异化优势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说一些明显的优势:
1、 门槛: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瑞士宝盛的门槛高达300~500万美金,中资目前普遍是100~150万美金,并非门槛低客户质量就差,目前国内个人资本项目并未开放,很多富人受制于钱不能完全出来,导致在海外的资金就这么多,但有些投资或产品是只有私人银行客户才能做的,这时候不妨先加入门槛较低的中资私人银行,先把最基本的资产配置、投资交易、保险之类做起来。
2、利润导向:越是外资成熟私人银行,考核时越看重客户创造的回报。所有的服务都是基于利润基础。所以你钱再多,放那不动,或者交易不频繁,不能创造投资收益,就不是银行喜欢的客户。这点上,中资私人银行因为有规模扩张的政治动机,还处于战略投入期,还会做一些赔本赚吆喝、为客户谋福利的事情,比如降低交易佣金比例、比如不会让客户频繁做交易,比较适合稳健的、倾向做长期资产配置的客户。当然,现在已经开始从资产管理规模导向转向越来越看重收益的趋势,但好歹还有这么个窗口期。
3、文化:外资银行要做深中国市场,并不是简单聘请一些中国的客户经理就能解决,越是优质的私人银行客户,越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文化上的互通,所以外资机构在中国客户身上融入的难度,要远高于中资机构融入海外市场的难度。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中资私人银行熟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不需要客户过多解释“红帽子企业”、“挂靠协议”、“承包合同”之类的名词,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通过倒卖国库券、熬夜排队打新股、炒房成为了千万、亿万富翁,同样的故事,客户得向外资机构反复解释沟通,否则甚至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开户。 4、融资:一是加杠杆投资,海外资金成本低,资产组合质押或伦巴第贷款都是海外私行的必备项目,中资和外资其实都有,贷款利率其实都差不多,遇上好客户让几个点,上面提到的借贷利率优势就出来了;二是内保外贷,这是中资银行人无我有的最大优势,建行的私享联联、中行的财融通,客户在国内做定期存款质押,海外这边贷款做投资或移民,客户既能获取境内外利差,也可以达到投资移民的目的;三是公司业务,虽然并购之类的投行业务不擅长,但企业对公结算、贸易融资、对公授信,都是海外中资机构的老本行,也是巨大优势所在

。
【<<返回本专题】中资私人银行境外业务如何? https://www.helenjia.com/item/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