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jia.com[warning]继对公业务之后,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的零售金融相继征战海外市场。对零售银行而言,私人银行是目前各家银行零售业务国际化较快推进的部分。私人银行出战海外市场,其客户是以中国大陆居民的海外资产配置为主,包括:中概股海外上市后股权变现、国际贸易公司在海外的闲置资产以及此前出境的资金等。当然,零售金融需面临复杂的国外金融监管,特别是在反洗钱、金融数据隐私等问题需倍加关注。在国内方兴未艾的Fintech领域,也面临水土不服的难题。[/warning]
(一)中资私人银行布局围绕国人海外资产
对中资银行而言,除开发性金融外,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是伴随中资企业“走出去”而逐渐拓展,一直以来主要以“内保外贷”等对公业务为主,帮助中资公司从事海外投资。随着中资企业、个人在境外资产增加,由此带来对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逐渐提高,中资银行随之拓展海外零售金融业务,则以私人银行为主。根据《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截至2016年末,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165万亿元,2014年-2016年总体复合增长率高达21%,其中个人境外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6%。境外资产配置趋于多元化,现金、股票、债券和保险成为资产配置大类。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均在香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兴业银行也计划依托兴业香港分行,筹建海外私人银行服务据点,并计划在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地逐步拓展。
(二)资产全球化下,面临的挑战很大,如当地金融监管法规、消费者权益等
对中资银行而言,征战海外市场仍以国内居民的海外资产为主。很多私人银行的服务重点客户是已持有海外资产的中国内地客户。例如,中概股在美股、港股的上市项目,禁售期过后,股东将股权变现产生的外汇计价资产。目前,股权变现是该行最大海外管理资产来源。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是开放的,投资可以辐射全球金融市场。香港是一个跨全球的地区,很多金融产品都能够在香港销售,在香港募集,这是它一个很大的优势。
(三)监管与技术挑战
根据《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高净值人士中拥有境外配置的人群占比由2011年的19%上升至2017年的约56%。分散风险和捕捉投资机遇是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对金融机构而言,私人银行征战海外市场,面临的是各国复杂的金融监管环境。相关人员表示海外金融监管非常复杂。比如,在卢森堡设立的私人银行中心,从而辐射欧盟地区,当地监管对此表示欢迎,落地较快。但是在英国伦敦,根据当地法规,外资银行设立的分行不能提供零售金融服务,银行一般都通过并购、设立子公司或子行的方式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但子行占用的资本金规模较大。
(四)从金融监管而言,特别是对于零售金融,反洗钱、数据安全等是最大的监管挑战。
从国际来看,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国际化面临最大的监管挑战,一是制裁和反洗钱,主要是美国;二是数据隐私和系统安全,主要是欧洲。首先是制裁方面的合规,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一直是非常严苛,各家银行一旦推进新的业务,这是首先要做的事情。此外,比如银行想在美国申请开分支机构或购买资产,监管者可能包括OCC(美国货币监理署)、联邦调查局等制定的一系列的特别的法规规定,对资产在哪个方位,从事那些业务都有相应的法规条文,而且非常地广泛复杂。欧洲是对数据隐私非常注重的,甚至比美国还要严,目前国内行业对数据的应用比较灵活, ‘走出去’以后,数据隐私就变得很重要。
(五)在业务上,国内方兴未艾的金融科技(Fintech)到海外却可能“水土不服”。
相关人员表示,海外各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不同,对数据的管控也不一致,所以很难用一套统一的系统适配所有的海外市场。此外,海外单独一个地方一个系统,成本太大,市场没有足够容量和客户量。因此,现在只能提供简单的互联网应用,对Fintech系统做一些因地制宜的改造,提供网上交易、查询等功能。
【<<返回本专题】中资私人银行征战海外市场,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https://www.helenjia.com/item/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