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jia.com
[warning]一个常见的问题
买保险,选公司还是选产品?
很多人在咨询我的时候,会提出一个问题:买保险,是否应当选择大公司的呢?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今天在此,我将做一个详细的解答。[/warning]
中国的保险市场,主要分为财险和寿险公司。而财险公司,一般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车险,基本被人保财、平安财、太保财等瓜分,比较同质化,所以不存在太多选择问题。今天我们主要谈针对个人的寿险公司。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健康险、养老险公司涉足个人保障业务,我们也必须将这些公司一起考察。
我先一句话总结:
个人买保险,如果是保障类的寿险、重疾险等,先看产品,再看公司。如果是医疗险、投资型保险等,既看产品,也看公司。接下来,我仔细阐述一下。
最早的保险机构雏形,早在民国就有了,AIG就在上海成立的,但新中国因为搞社会主义,都政府保了,就不需要保险了,于是只有一家人保,搞搞对外业务。后来改革开放了,中国又需要保险了, 于是人保又重新供出来,加上蛇口的平安,海外回归的太平,这就是最早的几家保险公司,都是有政府背景的,毕竟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险公司越来越多,92年友邦进入中国,96年新华泰康成立,再加上产寿分离,加上越来越多的专业健康险、养老险公司成立,现在中国的保险公司实在是不少,并且会越来越多,毕竟要赶上人家发达国家。
但是一般人对保险公司“大不大”的印象,其实是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往往是依据广告和网点来衡量,基本上知道的就是一些历史较长,广告较多(一方面也是钱多)的保险公司了,比如人保(picc)、国寿、平安、太保、太平等。这些公司也是业内老牌的保险公司。
但实际上大的保险公司都是集团化的,比如人保,人保财业内第一,但是人保寿比较新,份额就比较低,那你说人保寿险公司是不是大公司呢?国寿也是如此,中国人寿寿险规模第一,但是财险就差点。平安人寿和平安财险都是二三名的水平,但是健康险和养老险你可能就没怎么听过(其实这块儿产品反而很好)
群众在意保险公司的大小,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保险公司的大小。
是保费收入?(什么保费?规模保费/原保费)
是市场占有率?
是注册资本金?
是管理资产规模?
是亿元保费投诉率?
是理赔金额?
是分公司多少?
是产品体系的全面与否?
实际上,如果把这些动态的指标做个加权,是可能得出个中国寿险TOP10的,但是具体在某年,可能有30个TOP10,跟中国TOP3大学有5所一样。
P.S. 现在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寿险的国寿和财险的人保还是稳居第一。
中国保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有特殊国情的, 一方面,是央企和国资背景的险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一方面,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具有很大的潜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成立保险公司。
如果说以前人保一枝独秀是1.0时代,人太平新泰是2.0时代,那么现在已经是3.0时代了。
从寿险来说,友邦之后,越来越多的险企进入中国,和中国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上头规定的),经过一番摸索,现在的合资寿险公司越来越成熟:
中意人寿(外方股东意大利忠利保险集团)
工银安盛(外方股东安盛集团)
同方全球(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
中德安联(外方股东安联集团)
中英人寿(外方股东英杰华集团)
招商信诺(外方股东信诺集团)
等等,更不用还有早就进入中国的友邦,和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但是由中国的保险公司承保的
BUPA、MSH等
那么该如何定义这些服务和产品可能更有经验,但是由于历史和管控的原因,保费规模和知名度不如平安国寿的合资公司呢?
还有一些最近几年,由于独到优势,飞速发展的中资公司,和谐健康、华夏、天安、弘康、众安、复星等,或者几年后市场规模就上升成为“大公司”了。
PS.外资财险公司我就不说了,实际上苏黎世、安联、美亚等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服务、产品、声誉,可能是胜于国内的财险公司的。
一个字:稳。
综合了《保险法》,保险保障基金,“偿二代”,中国的保险可以说几乎是全球最安全的,人寿保单更是非常的安全。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如果经营不善,国家会及时警告,要求增资,或者保险保障基金托管等,实在倒了,就指定别的公司接收保单和责任准备金等,保单仍然有效。可以说,在中国买保险,安全层面基本是最放心的,尤其是寿险。
当然,投资型保险的收益可不能保证。
想具体了解中国的保险监管体系的,可以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挺多的,关键词我也说了。
综上,可以解决:
“大公司是不是比小公司安全”
“小公司是不是容易倒闭”
这类问题。因为首先你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大公司什么是小公司,其次是公司的规模大小和安全性基本没关系。
再说公司和产品的关系。
如果你把平安、国寿等定义为大公司,那么你会发现,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讲,大公司的产品通常是不如所谓的“小公司”的,原因有几点:
一、中国的保险业还很落后,经过了两次费改,新兴公司的产品往往更能适应这个潮流,所以在产品上更能创新,更有费率优势。费率,是保险的核心要素。
二、大公司运营成本、广告成本、销售成本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在8线城市都能看到中国人寿,而你在北上广和他们以一样的费率买一样的产品,实际上你是亏的。
三、大公司调头难,尤其上市公司,有利润方面的考虑,有人问我,某些公司为什么定价比市场高一些?那是因为这样它的利润最大,不多谈。
新兴公司的创新不多谈,第一个有轻症的是谁?(信诚)第一个有轻症豁免的是谁?(海康)第一个有多次重疾赔付的是谁?(华夏)第一个有轻症多次赔付的是谁?(中英)最早出现3.5%预定利率的是谁?(中英)最早有独立主险的是谁?(弘康)最早出现附加豁免的是谁?(恒安标准)
再说一点,终身寿险,比如约定一个固定保额,30岁男性,20年缴费,一旦身故,给付50万,最便宜的公司保费可能比最贵的低30%。你会选哪一个?
实际上,中国的保险营销模式,主要还是人海战术,代理人模式,大部分人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就会支付更多的保费,这很正常。有些公司自然会说理赔服务好,拿出一大把例子等等。
理赔服务自然很重要,但是对于长期寿险、重疾险来说,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要多付出30%的保费,来买一个空口无凭的服务,我恐怕是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我说的,长期寿险和重疾险,先看产品,公司不是很重要买保险,选公司还是选产品?(上) https://www.helenjia.com/item/1580.html